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2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608篇
电工技术   89篇
综合类   482篇
化学工业   168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320篇
矿业工程   298篇
能源动力   203篇
轻工业   11篇
水利工程   1681篇
石油天然气   5593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篇
冶金工业   58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1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559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528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28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而对夹持于其间的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及活动性研究甚少。以夹持于烟筒山断裂与牛首山—罗山断裂之间的宁夏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资料重处理解译、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和地震勘探相结合,揭示红寺堡盆地隐伏构造特征,并进一步采用盆山一体化思路分析隐伏构造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末发生强烈的NE向推挤、扩展和隆升,红寺堡盆地由坳陷盆地转变为挠曲盆地; 在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影响下,烟筒山断裂发生强烈的逆冲作用,古生代—中生代基底逆冲于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受构造变形影响的最新地层为中新统彰恩堡组; 红寺堡盆地内的隐伏古隆起呈NW—SE向,与烟筒山构造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受青藏高原NE向扩展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末,并且至今仍具有活动性; 隐伏古隆起周缘断裂的活动破坏了地表稳定性、蓄水能力和地表植被,导致区域沙漠化呈现有规律的NW—SE向带状展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宁夏红寺堡盆地区域稳定性评价及沙漠化的综合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甫沙4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柯东构造带上,北部和东部分别发育有柯克亚和柯东1井油气田。为研究甫沙4井原油来源与充注过程,对原油样品和连续抽提后的含油砂样各组分(游离态、束缚态、包裹体)进行GC、GC?MS和 GC?IRMS分析,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油样进行油—油对比。结果表明:甫沙4井晚期充注原油组分具有C29?32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高,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反“L”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低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二叠系普司格组(P2?3p)烃源岩的主体原油(I类)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早期充注的原油组分具有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较低,C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V”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高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的II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甫沙4井经历3个阶段成藏过程:①在上新世,二叠系烃源岩于生油晚期阶段生成的I类原油运移至柯克亚构造带或柯东构造带深部形成油藏;②在更新世早期,侏罗系烃源岩于生油早—中期生成的II类原油运移至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③在第四纪,强烈的构造作用使深部I类原油沿断裂调整进入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最终造成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II类原油先充注,I类原油后充注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16.
17.
海米罗斯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的边界断裂。发育盖层滑脱和基底卷入式两种构造样式。深层为"Y"字型基底卷入式压扭型花状构造,浅层为盖层滑脱式断展构造。该断裂带呈三角形平面展布,东、西段构造特征差异较大。形成于加里东时期、海西晚期和喜山中晚期,定型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18.
以岩心、岩石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电镜扫描、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Ro值在0.7%~1.1%之间,经历的古地温在90℃~130℃之间;对孔隙演化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压实作用,其次为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减少16.37%~20.02%,胶结作用可使孔隙减少4.79%~6.45%,溶蚀溶解作用对孔隙影响不大,孔隙仅增加0.91%~2.49%。  相似文献   
19.
杏福音  张伟杰  郭进 《辽宁化工》2014,(4):411-413,416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明确了志丹油田西部延长组的地质特征,沉积特征属三角洲平原亚相及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主要分布于水上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借助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的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经历了强烈压实、较强胶结、较强溶蚀等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矿物胶结作用均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改善了地层孔隙。  相似文献   
20.
刘梅  范筱聪  刘璇 《辽宁化工》2014,(1):101-103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以及阴极发光等手段对巴麦地区小海子组的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做了充分研究。结果表明:小海子组发育的岩石类型中,残余粒屑灰质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的物性较石灰岩要好;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其中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有白云石化、溶蚀和破裂作用,破坏性的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和胶结充填作用,影响不明显的成岩作用有重结晶和压溶作用。此研究对小海子组储层的成岩作用有参考意义,也可为后期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